● 本报记者 汪荔诚
【资料图】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等单位近日印发的《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提出,力争到2035年,“大零号湾”形成与黄浦江沿线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前滩等区域错位发展新格局;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明显提高,“硬科技”创新创业活力持续迸发,高科技企业加速集聚,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增长,打造成为世界级“科创湾区”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表示,为了支持“硬科技”企业创新创业,上交所科创板提供了融资渠道。“大零号湾”建设将为科创板提供更多“硬科技”上市公司。同时,科创板将助推“大零号湾”跨越式发展,实现科技创新策划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良性互动。
加速集聚“硬科技”上市企业
2015年“零号湾”在紧邻上海交通大学的西北角启动建设,经过不断发展,成为具有完整创业服务平台和成长培育生态体系的科创集聚区。目前,“大零号湾”已建成投用高能级科创载体18个,入驻硬科技企业3000余家,一大批创新中心和成果项目相继落地,开放式科创街区初具规模。
据介绍,《建设方案》着力抓好“三个提升”:
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二是提升成果转化效率。深化产学研用融合,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先行先试,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三是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加强载体支撑、培育内生动力,加速集聚“硬科技”上市企业,形成千亿产值规模、万亿市值,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高地。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建设方案》坚持国际视野,聚焦国家战略和科技前沿,立足区域实际,提出一系列重点任务举措,可以概括为“3+3+5”:
第一个“3”是明确三个阶段性目标。即至2023年底,高新技术企业达600家以上,估值亿元以上企业70家以上,高层次人才和高能级科技企业加速集聚,基本形成高质量产业集群和高品质创新生态,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至2025年,“大零号湾”基本建成,高新技术企业达1000家以上,区域产值规模达千亿元级,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至2035年,原始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科技力量逐步夯实,产出一批具备全球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成果,形成万亿市值的高技术企业集群,全面建成创新能力突出、科技力量雄厚、原创成果丰富、成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科技创新策源高地。
第二个“3”是布局形成“CTO”三大功能区。其中,“C”是核心策源区(Core),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创新资源和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源头支撑。“T”是成果转化区(Transform),以沧源路、剑川路为主轴,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转化项目落地以及师生“硬科技”创业。“O”是开放创新区(Opening),包括紫竹、江川滨江等区域,重点承接成长壮大的企业溢出和加速服务。
“5”是积极落实五大行动计划。包括22项政策举措,一是创新策源功能强基行动,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创突破能力,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一批功能型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创新主体带动作用。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加速行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建设,引导高校院所开放共享创新资源,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全生命周期转化孵化服务链。三是前沿新兴产业引领行动,聚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三大主导产业和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形成多个高能级产业集群。四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行动,贯彻落实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强化“以人为本”服务保障。五是科创载体能级提升行动,秉承高起点规划、高密度创新、高流量人群、高水平服务、高品质生活的原则,打造各具功能、满足各类创新创业需求的科创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