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三秦都市报-三秦网讯(记者 白圩珑 代泽均)“之所以叫‘瑶里’,是因为这里曾经烧制过洁白如玉的瓷器,王字旁的‘瑶’形容的就是美玉。”8月11日下午,在向“丝路花开 大道同行”大型融媒体采访行活动南线采访团记者介绍位于景德镇瑶里古镇的绕南古制瓷遗址时,高岭瑶里景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张纯如是说。
来到绕南景区大门口,只见门上悬挂着“瓷之源”三个大字。景德镇瓷器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美誉,品质如此优良的瓷器,得益于当地两种主要制瓷原料“高岭土、瑶里釉”。而“瑶里釉”便是出自瑶里镇绕南村。
瑶里古称梅村窑里,以今瑶里镇为中心,周围有古瓷业遗迹30余处,是景德镇古代三大窑区之一。烧造年代在十三世纪七十年代至十六世纪中叶之间,其生产方式以生产陶瓷原料为主,以生产民用瓷为辅,其中“得尔坝”瓷矿石举世闻名,加工而成的釉原料至今仍在使用,并成为景德镇主要的陶瓷原料之一。
“瑶里”原先称为“窑里”,因为这里到处都是烧窑的作坊,外来的人看到这一景象,都说这里的人是住在瓷窑里面,所以称本地人为“窑里人”。由于窑周围有很多梅树,所以当时就叫“梅村窑里”。张纯说:“到了明代万历年间后,整个制瓷重心开始向景德镇迁移,这里不再生产瓷器,改为提供制瓷原料,所以将‘窑里’改为‘瑶里’,意为曾生产过洁白如玉的瓷器。”
瑶里转而成为陶瓷的原料产地后,以生产釉果为主。釉果是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中的制釉原料,由水碓加工瓷石制成。记者了解到,明代瑶里还成立了一个专司釉果生产的管理机构——釉所,负责管理当地的釉果生产,规定每年每月的产量,避免供大于求,影响利润。
如今走进绕南景区,还能看到沿河而建的水碓,成排的木杆石锤在水车带动下,将瓷石捣成粉末,后经淘洗、水浆沉淀、稠化等工序,制成方块状的釉果,放置阴干。“这些釉果上还印有标记,相当于原料厂的‘商标’,如果质量出了问题,便能根据标记进行溯源。”张纯说。
记者了解到,绕南村至今仍有保存完好的30余栋明清古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堪称“瓷源仙境”。76岁的程发娣老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回忆起小时候帮父亲制作釉果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全家上下都忙着制作釉果,那时的瑶河边,不时有一船船的釉果驶向东埠码头,运往景德镇。
关键词: